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新亮点:推进农村移风易俗,重在因势利导
中央一号文件上新了!2 月 23 日,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》正式向社会公布,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连续出台的第 13 个指导"三农"工作的一号文件。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有很多新提法。"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",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。
再比如,在"推进农村移风易俗"一节中,"加强宗祠规范管理""规范农村演出市场,深入整治低俗表演活动"也是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。这两个提法都有明确的现实指向。先说加强宗祠规范管理,其背景是,在一些地方,违法新建、扩建宗祠问题突出,有的新建祠堂富丽堂皇,耗资巨大,成为宗族之间互相攀比的工具,且疏于管理等。再说整治农村演出市场低俗表演活动。据报道,一些表演含有色情、封建迷信以及危害社会公德等低俗内容,比如在葬礼表演"脱衣舞"。演出活动应该下沉,但下沉不能沦为下流。
近年来,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宗祠规范管理,深入整治农村演出市场低俗表演活动,已取得积极成效。如今,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就此作出部署,彰显了中央对此事的高度重视,也提醒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、担当尽责,以更有力的举措实现更显著的实效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就治理农村高额彩礼问题作出安排。稍加梳理可知,农村高额彩礼问题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着力治理的对象。比如,2023 年一号文件提出"扎实开展高价彩礼、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",2024 年一号文件提出"持续推进高额彩礼、大操大办、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",今年一号文件则提出"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"。
从"专项治理"到"综合治理",传递的信息很明确,治理农村高额彩礼问题不能单兵突进,而需要多部门协同、多措并举、全方位推进。一方面,党员、干部要带头示范,做好表率;另一方面,各部门要精准发力,因势利导。
治理农村高额彩礼问题,堵不如疏。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的一号文件就强调,"发挥妇联、共青团等组织作用,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"。应该说,作为传统风俗中的一项婚姻礼仪,彩礼有其正当性,在乡土社会极有生命力,有其合理性。比如有学者就阐述过,"彩礼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因婚配丧失劳动力的一种补偿,女方家庭又通过嫁妆的形式,将资源注入新家庭"。
问题是,彩礼几经演化,逐渐脱离了"礼"的内涵,而且日益"天价化",高价彩礼让人不堪重负,带来了多重危害。对此,中央近年来加大力度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,各地也在实践中取得了有益探索。比如,去年七夕前夕,安徽省太和县举行"零彩礼、低彩礼"七夕集体证婚颁证仪式,有个细节是,承办单位向新人们提供多个就业岗位,助力就业创业,推动乡村振兴。这种做法,值得称道。治理高价彩礼,因势利导更见成效。
移风易俗,移的是歪风、易的是陋俗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但是,再难也要推进。究其原因,移风易俗关乎农村新风貌,关乎乡村振兴。"乡村振兴不振兴,要看乡风好不好",如果放任天价彩礼"娶不起"、豪华丧葬"死不起"、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"还不起"以及孝道式微大量存在,乡村就无法振兴,即便一时取得了振兴,也必然空心化。
推进移风易俗、建设文明乡风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,坚持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,绵绵用力,成风化俗,坚持下去,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。
文|王石川(北京知名时事评论员)